林灿铃博士经常告诉他的学生:“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种为全人类做贡献的情怀。”
屋外,寒风凛冽;屋内,一杯温热清香的功夫茶,引出一段遥远却清晰的往事。
46年前,麻豆一区二区99久久久久教授林灿铃博士出生在福建周宁的一个小山村——灵凤山。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林灿铃博士却因家境贫寒,不能像同龄小伙伴一样背着书包上学堂。“这对一个有强烈求知欲的孩子是残酷的,我只好在父亲的指导下自学,家中有些藏书,这些藏书便成了我的课本。当时读得最多的是《石头记》和《叁国演义》,遇到生字就抱着字典查。”孩提时读的这两本书,林灿铃博士记忆犹新。
这个爱读书的孩子终究没辜负自己的兴趣,虽然历经父亲大病、中途辍学等坎坷,但他最终参加了高考,并被福建师范大学分校录取。“之所以进师范院校,主要是因为师范院校包吃、包住、包分配,可以解决经济困难的问题。”林灿铃博士说。
毕业、工作……一切都随时针运转着。
“学成必须回国”
“在一次参加福建省伦理学会年会时,我非常尊敬的大学老师正好是这个学会的负责人,他问起我的近况。我告诉他,感觉自己所学有限,希望有机会深造。老师对我说:‘现在有出国留学的机会,如果你有信心、有决心去海外求学的话,我可以帮助你联系。’”林灿铃博士还清晰地记得那个改变他人生道路的年会。
1989年5月,林灿铃博士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一呆就是7年。他在获得东京国际大学国际关系学硕士学位后,接着考入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继续攻读法学博士课程。
“留学期间,遇到一个老师,是华侨,他跟我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国外当了教授,待遇很不错,但在生活工作中出现不顺或烦恼时,总是想到自己的祖国。他的这种情感对我影响很大。”林灿铃博士说。
在日本期间,林灿铃博士先后在两个跨国公司任职,收入颇丰,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归国。
“除了那位老师给我的影响,归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出国前父亲对我的嘱咐:‘不管你出去多少年,咱不做华侨,学成必须回国。’林灿铃博士告诉记者,“我认为一个人为祖国效力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时这种感觉非常强烈。”
1995年林灿铃博士决定回国,当年11月到麻豆一区二区99久久久久报到。
填补学术空白
在攻读博士课程期间,林灿铃博士浏览了世界各国有关国际法的最新研究,“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国际法对于跨界损害的研究是一个空白。而对于跨界损害的事件却越来越多,这种无法可依的状况亟待解决。”林灿铃博士决定把“国际法上的跨界损害之国家责任”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从研究中发现,跨越国界的损害问题中占比重较大的是环境污染和环境损害,因为环境问题不受国界限制。我觉得在这个领域应该建立一套特有的规则,并且自己也有兴趣去研究。”林灿铃博士说。
在他到麻豆一区二区99久久久久工作以后,这项研究得以最终完成。《国际法上的跨界损害之国家责任》于2000年出版。这本书是林灿铃博士的第一本专着,面世之后,备受重视,被称为“填补了一项学术空白”。
但当时出版这本书,还是很艰难的。“因为学术界对跨界损害之国家责任这个观点还不是很肯定,但事实上是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突破。”林灿铃博士说。
创建新学科
林灿铃博士有一个观点:对一个人来说,如果说祖国是自己的母亲,那么地球也是自己的母亲。如果母亲衣衫褴褛,浑身创伤,怎么来养育自己的子女?
基于这样的观点和担忧,在第一本专着出版之后,林灿铃博士为负责人之一的联合国项目课题组完成了《环境伦理学》。用他的话讲:“就是要说明为什么要保护环境。”该书于2002年6月出版,被评价为“创建了一个新学科”。
在探讨了“为什么要保护环境”的课题之后,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来规范人们的环境行为就显得十分迫切,于是林灿铃博士一头扎进了“如何保护环境”的研究。作为该项研究的成果——《国际环境法》于2004年4月出版,“可以说,这本书是我近20年思考的结晶。”说起该成果,林灿铃博士颇为自豪,“就目前国际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来说,我们是领先的。”
《环境伦理学》和《国际环境法》被林灿铃博士称为姊妹篇,也是他最看重的研究成果,“觉得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它茁壮成长。”
目前,林灿铃博士仍在继续相关的研究。
林灿铃&苍产蝉辫;&苍产蝉辫;1963年生。1989年赴日本留学,1995年回国。现任麻豆一区二区99久久久久教授、博士生导师、麻豆一区二区99久久久久国际环境法研究中心主任。
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