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2日下午,在科研楼叠205会议室,国际经济法研究所召开了“双一流”建设建设国际法治人才培养的专题研讨会。会议由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所长范晓波教授主持。
范老师首先介绍了此次会议的动因,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水平法律人才的培养是顺应和执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人才培养是我们工作的重心,必须“凝聚共识、分享经验、协同创新、共谋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范晓波教授主持
戴龙老师在发言中指出:第一,麻豆一区二区99久久久久国际法学院是中国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法法学院,能不能真正地与时相符,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以前我在会议上提过,我们国际法学院的学科设置需要重新考虑。我们的课表很多年不变,很多课程都太老太旧,已经不能对应现在日益变化的社会需要。现在我们院引进了很多新老师,应该鼓励新老师设置新的科目。上次丁如老师和车路遥老师就想开一门《国际经济法和全球治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称赞的想法。我也想新开一门《数字贸易法通论》,上次已经报上去了,但是具体内容还没有想好。我起草过一个大纲,包括数字贸易与国家安全、数字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数字贸易与隐私保护、数字贸易与投资、数字贸易与竞争、数字贸易与金融等等。我想这门课可以联合其他有兴趣的老师一起开,不管在本科,还是在研究生阶段,都开起来。虽然在研究生阶段开新课有困难,但是否可以把现有的一些已经滞后的课调整一下?是否可以减少一些限选课目?我认为我们应该增加一些反映时代特征的新设课程,保持国际法学院的课程设置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年轻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对我们学生培养和增强学科特色来说是很好的。
第二,我们国际法学院有叁个方向,大家都清楚,我们国经的同学,应该说考进国经的时候都很优秀。我们一些上不了国经的同学可能会选择调剂到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这是我们的优势。但是我有一个体会,就是进来的时候我们的学生是非常不错的,但是经过叁年的学习,等到我们的学生毕业出去的时候,国经同学再与国公、国私的同学相比是否还有优势,是需要打问号的。我自己甚至有些质疑。国公的老师加强对学生的要求,毕业的时候他们的学生一点也不比我们的学生弱,找工作也不比我们差。我们国经专业有一些太放任,太自由了。我们缺乏规范的论文和指导规划,但很多方面还是没有做好。既然我们的学生是最优秀的,就应该在毕业的时候也是最优秀的。优秀毕业生体现为两点,第一,学生要对自身有充分的自信;第二,相比其他专业同学要有高度的自信。我们有的同学千辛万苦考进国经,进来的时候非常自豪,但毕业的时候却觉得没有那么自信了。这虽然和个别同学有关,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否和我们的教育、培养模式有关呢?这是我们在思考加强国际法治人才培养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戴龙副教授《人才培养应与时俱进》
陈儒丹老师认为:国际法治人才培养需要全周期,多方位进行。从学生进入大一开始就有目的的进行分流。从每一级新生中选拔大概20名到30名拔尖潜力大的同学作为先锋部队,以进入国际组织成为国际组织法官和法务工作者、进入政府部委成为国际法方向的公务员、进入律师事务所处理国际法案件、进入跨国公司成为处理国际经贸法务事务的法务等几类进行分流。为每一位学生根据其目标方向配备一位校外对口导师和一位已经在目标方向工作的师兄师姐进行全周期配合指导,并为其创造条件在实习期以进入相关目标部门实习为第一实习单位,尽早实习,早日了解实务部门需要的人才要求,在四年期间提高各方面综合素质。在适当时候,可以为这些学生创造条件,在学校制度上允以突破,允许他们白天工作,晚上上学。另一方面,选拔30名具有学术潜力的学生,对学术训练的力度和难度超越一般学生,甚至可以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学术问题研究能力培养为导向,在本科期间就要打下扎实的学术检索,资料分析,问题发现能力,能够掌握并熟练使用多种研究方法。
陈儒丹副教授《国际法治人才培养应全周期多方位进行》
兰兰老师认为:国际法人才的培养要符合实际部门的需要,根本的还是我们培训出来的学生专业素质要过硬!和国际公法老师的严要求相比,我们国经的老师还是相对有些过于宽松,导致部分学生在研究生叁年没有大的提高,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今后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不管是学位课考试,还是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的要求方面,都应该要高标准严要求!
兰兰副教授《人才培养应高标准严要求》
张西峰老师认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联合实施的国家战略计划。项目旨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化中国法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中国法学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以提升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造就一批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卓越法律职业人才。我认为卓越法律人才应该具备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和平民情怀。
国际经济法专业应该培养能够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卓越的人才。建立国内外高校、实务部门、国际组织联合培养、交叉培养卓越涉外法律人才的机制。深化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张西峰副教授《人才培养应重视实践教学》
丁夏老师认为:国际法人才培养既包括研究生又包含本科生培养。从本科生培养来说,目前我院已经有涉外人才培养实验班,并实行英、法、中文授课联合培养,不仅如此,还存在很多的模拟法庭锻炼同学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可考虑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使得资源尽量被国际法学院更多的同学所利用,增强其语言能力、研究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同本科生的培养相比,研究生培养更加强调实践能力,除了去各大律所实习,很多同学选择去国际组织、机构实习。因此有必要让更多同学了解到这方面的信息,有机会锻炼自身能力。不仅于此,还要重视学术研究能力与实践的结合,两手都要抓。并且最好能将实习中发现到有研究价值的议题带到自己的论文写作中来。
丁夏老师《多路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董京波老师认为:由于学生未来的当事人和对方及裁判者都可能有国际背景,因此学生必须熟悉英美法国家的判例法(CASE LAW)的抗辩技巧,即如何有效地利用检索到的案例,为自己的案子服务。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如何拿自己的案子和检索到的案例类比(ANALOGY),分析与检索到的案子的相同(SIMILARITY)和不同(DISIMILARITY)之处。从而,推导出自己的案子应该遵循或不遵循这个检索到案子。我曾经尝试在国际法方法论课程中讲判例法的类比问题,给出六个案例,三个有利,三个不利,要学生站在自己的立场分析类比案子。学生对这些技能很感兴趣,这其实也是个法学思维和逻辑的训练。但同时也发现学生在初次接触这个问题时有点困难。比如2个案例不可能一模一样,就需要学生去分析发现,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案子是由于湖水里的树枝没在水下,划船的人没看到撞上去,导致人受伤。另一个案子是一个老年人晚上在广场草坪里跳舞,踩到了水坑里,导致脚扭伤。这里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要从法律要件去考虑,比如是否是不显而易见的问题导致人受伤的情况。而学生在刚开始讨论时可能会去说安全责任等很大的概念或者去说不同之处追求细枝末节的区别,导致案件的核心要素未被涉及。所以,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需要加大这个技能的培训力度。
目前,法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还较欠缺,而美国实践教学课体系完整,我本人开设了庭审抗辩技巧,但是只在本科课程体系中,而且课容量非常有限,这个情况在其他实践类课程中也普遍存在。我院未来的研究生国际合作项目,可以在这个方面加强。
董京波副教授《国际法治人才实践技能培养——以判例法背景下的案件类比(础狈础尝翱骋驰)技巧为例》
丁如老师认为:国际法学院是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基地,对于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应当是我们院“双一流”建设的一部分重点内容,而国际组织人才的能力需要至少叁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语言能力培养。语言能力不仅是只英语,英语是基本功,同时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奥罢翱以及世界银行都会更欢迎掌握一些法语和西班牙的申请者;所以是否应当鼓励一部分对此有兴趣的同学去外国语学院选修小语种的课程;
第二,实践能力培养。在国际组织工作除了对于国际法律规则的了解,同时需要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能力,比如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信息和案例的搜集和总结工作。比如在国际法院需要提供对于一个问题的法律分析,从一开始的收集资料,第二步的总结,以及之后的分析和提出观点,到最后的展示和报告,这些基础的能力都可以在学校期间有针对性培养。
第叁,知识的储备。国际组织的组织架构和公务员系统有自己的特点,其中各个部门的设计和之间的关系都与国内的机构有所不同,需要提前有所了解,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也在面试中体现出专业性。同时国际组织的国际性也要求学生对于各国的文化有所了解,以避免在文化交流中出现冲突。
因此,可能需要对从这叁方面设计一些课程培养,从而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方面有更多成绩。
丁如副教授《如何培养国际组织人才》
车路遥老师从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切入点,结合自己辅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经验,谈了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她认为,第一,应当提高学生选取话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研究话题的意识。具体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改善。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地积累,结合知识体系去有目的地阅读论文,避免零散地随机地阅读。同时,要在阅读过程中延展和细化知识体系,让知识体系随着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不断进化。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团体,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扩展学术资源。比如,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学术会议,进行会议论文写作和投稿,争取会议发言讨论。也可以多参加微信群、关注微信号等,以便随时和学术研究前沿保持步调一致。
第二,应当培养学生选择问题和命题的能力。话题本身知识研究对象,是原始的素材。但研究问题和研究命题才可以构成一项具体的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应当主动学习具体的研究方法,以便让自己可以快速地在宽泛的话题中找到切入点。同时,如何重复地让素材为研究问题和命题服务,也是一名合格的研究型学生所必需的素质。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分钟酒桌训练"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快速概括自己的研究重点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制作学术海报,以为自己的研究找到合适的表述方式。
车路遥老师《科研能力的养成与提高》
李伯轩老师认为,去国际组织实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外语水平,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将所学法学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许多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除了有英语外,还包括法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目前,国际法学院已经开始在涉外班中探索培养法学与法语的复合型人才,外国语学院也开始探索培养法学与西班牙语的复合型人才。但是问题在于,这部分学生面临着比其他学生更重的课业压力。他们会感到迷茫,因为他们觉着自己所学的小语种应用范围有限,他们对于小语种的掌握水平远不及英语,并不足以使他们能够在非英语的国外环境中完成学业。李伯轩老师提出,对于这部分学生,老师们应该为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明白技多不压身的道理。
李伯轩老师《外语学习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主题发言后,大家又进行了集体讨论,参会老师畅所欲言,直抒已见。本次会议,国经所还通过访谈或笔谈的形式邀请了一些兄弟院校的老师共同交流,为人才培养积累经验,会议取得圆满成功。